当四月的风裹着艾草的清芬叩开书院木窗,4月4日,河口区图书馆的尼山书院里,一场名为“清明手作艾草锤”的非遗雅集,将二十四节气的诗意揉进了艾草团香。活动特别邀请尚乘美术馆张静静老师,20余组家庭参加。
张老师执起一束艾草,绿意便沿着她的指尖流淌成河。“清明有三候——桐始华,田鼠化鴽,虹始见。”她的声音像沾了雨水的柳枝,将古老节气传说拂过孩子们好奇的眼睫。家长们的手指在棉布与艾叶间穿梭,仿佛在编织一阕立体的《岁时百问》,针脚里藏着杜牧笔下“路上行人”的千年回眸。
孩子们把晒干的艾草填入棉布囊袋时,细碎的阳光正从雕花窗棂筛进来。有小姑娘将鼓鼓的艾草包贴近鼻尖轻嗅,忽然笑说这是“春天打的小喷嚏”。榔头敲打棉布的声音此起彼伏,像清明雨滴叩响青石板的韵律,每个家庭都在捶打中封存着属于自己的春日光阴。
当最后一只艾草锤系上靛蓝流苏,书院已变成漂浮的香舟。家长们举着形似青梅的养生锤轻敲肩颈,孩子们追着流苏在光影中画出弧线。
这场发生在图书馆里的清明雅集,让传统非遗不再是古籍中的铅字,而是能握在手心的温度。当暮色漫过书院飞檐,携着艾草锤归家的人们,衣襟上还沾着草木的私语——那些关于生长与传承的故事,正随着四月风,在城市的每个角落续写新的诗行。
非遗手艺与节气文化在河口区图书馆尼山书院的相遇,恰似艾草与春绸的缠绵。当我们用现代指尖唤醒古老智慧,清明的雨便不再是沾衣的惆怅,而成了润泽传统的甘霖。这个春天,图书馆用一室艾香证明:只要匠心仍在跳动,千年前的月光依然能照亮今人的掌心。

   
|